5月18日晚,韩国总统大选首场电视辩论在首尔拉开帷幕。这场以经济议题为主的交锋,却因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一句“韩国不应介入台海问题”的旧论,意外演变为一场关于“亲华还是亲美”的外交攻防战。正当观众以为这场120分钟的辩论将围绕“克服低增长”展开时,国民力量党候选人金文洙突然抛出一枚外交炸弹:“李候选人曾说‘台湾海峡的事与韩国无关’,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背弃韩美同盟?”
改革新党候选人李俊锡随即补刀:“若美国因此冷待半岛问题,韩国该如何自保?”两人一唱一和,试图将李在明塑造成“威胁国家安全”的“亲华派”。面对围攻,李在明毫不示弱:“外交应以国家利益为基准,而非情绪化站队!”他重申,韩美同盟是安全基石,但“把筹码全押给美国,等同于放弃战略自主权”。这番表态看似中庸,却暗藏锋芒——直指尹锡悦政府过去三年对美“一边倒”政策导致中韩、俄韩关系恶化的教训。而在其他议题上,双方的矛盾也异常突出,李在明主张不要急于和美国达成协议并结束谈判,最重要的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。
韩国总统大选首场电视辩论
金文洙则认为,应立即寻求与美国达成协议,只有取得美国信任才能加强韩美关系,并表示当选后将举行韩美峰会。火药味最浓的时刻,出现在李在明反击金文洙的质问:“你们张口闭口‘美国怎么看’,为何不问‘韩国需要什么’?”现场镜头捕捉到金文洙瞬间僵硬的脸色,这一幕随即在社交媒体疯传,被网民戏称为“灵魂拷问”。
这场围攻绝非偶然。自冷战以来,韩国始终在“安全靠美国、经济靠中国”的夹缝中挣扎。尹锡悦政府时期,韩国不仅加入“芯片四方联盟”围堵中国,还在台海问题上附和美日,最终导致中韩贸易逆差飙升至400亿美元。民众的愤怒在2024年底爆发:30万人上街抗议“亲美卖国”,SK集团董事长公开警告“中国才是经济未来”。李在明的主张,正是对这种失衡的修正。他提出“三不原则”:不主动介入大国冲突、不制造新敌人、不放弃对话权。这种务实路线虽受中间选民欢迎,却触动了保守派的敏感神经,在“非黑即白”的选举逻辑下,任何对华缓和姿态都可能被污名化为“背叛”。
更深层的矛盾,在于韩国社会对“国家利益”的认知分裂。保守派将“亲美”等同于安全,进步派则强调“灵活外交才能生存”。这种撕裂在辩论中暴露无遗:当金文洙高呼“必须紧跟美国”时,李在明反呛:“尹锡悦把韩国变成美国附庸,这就是你们要的‘国家利益’吗?”
李在明当前支持率超50%,远超金文洙的30%,这本应让辩论失去悬念。但美国因素让局势复杂化。李俊锡在辩论后扬言,要用“炒作台海”作为阻止李在明的“必胜牌”。这种操弄虽显拙劣,却可能动摇部分担忧“美国抛弃论”的选民。不过,尹锡悦的失败教训犹如一面镜子。其任内因盲目亲美导致外交、经济双输,最终遭弹劾下台。首尔大学政治学教授朴哲浩分析:“韩国选民已认清,在中美间‘走钢丝’虽难,但‘单脚跳’注定摔得更惨。”
这场辩论暴露出韩国正站在历史十字路口:是继续做大国博弈的棋子,还是探索战略自主的新路?距离6月3日投票仅剩半月,选战焦点已从政策优劣转向身份认同。正如《东亚日报》评论所言:“‘亲华’围攻战本质是韩国对自身定位的迷茫——当我们谈论国家利益时,到底在谈论谁的利益?”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