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京突遭“斩首危机”,专机在库尔斯克被乌军无人机围攻的事,不排除全是俄罗斯自导自演。
5月26日,俄防空部队指挥官尤里·达什金披露,在近一周前的5月20日,俄罗斯总统普京乘坐直升机视察库尔斯克,期间乌克兰方面发动了“前所未有”的无人机袭击,目标直指普京专机。
达什金声称,在此次事件中,俄军成功击落46架固定翼自杀式无人机,确保了国家元首的安全。然而,这一说法在国际舆论场引发广泛质疑。
如果真的发生如此大规模、针对性极强的斩首式袭击,按常理推断,俄方应第一时间发布正式声明,向联合国等组织提交证据,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波强烈谴责风暴。
但现实是:俄方并未提供任何视频、雷达记录或技术佐证;克里姆林宫亦未高调渲染此“惊天阴谋”。
直到访问6天之后,俄乌双方已经爆发大规模无人机互相袭击,并引发特朗普谴责之后,俄方才首次如此声称,不得不令人生疑。
【“袭击”缺乏实证,疑点重重】
首先,俄方关于“袭击”的描述过于模糊。所谓“46架无人机来袭”听起来声势浩大,但既无具体时间线,也无作战区域图示,更无拦截过程的影像资料。
其次,从战术逻辑来看,乌军如果真的掌握普京行程并具备精准打击能力,为何只出动几十架廉价而且慢吞吞的“小摩托”。
而没有动用速度更快、更精准的“风暴之影”巡航导弹或者“海马斯”火箭弹、陆军敌对地战术导弹?
这种低强度、低精度的攻击方式,即使有,更像是前线的例行骚扰,而非斩首意图明确的特种作战。
另外,俄军对这类事件的反应模式高度程式化。每当有重大军事或政治节点,总会出现“乌军企图袭击重要人物或设施”的新闻,而每次均以“成功拦截”收场。
此类宣传早已被外界视为标准剧本:制造紧张气氛、渲染敌意、转移注意力、强化国内动员情绪。
【假旗操作的可能性很高】
而如果这次所谓的“斩首袭击”为虚构,其目的何在?答案不言自明:
第一,塑造普京“临危不惧”的硬汉形象。俄乌冲突以来,普京极少亲赴前线,与泽连斯基频繁出现在战区形成鲜明对比。
此次事件可借机打造“身处战场中心仍镇定自若”的人设,强化作为“铁腕领导人”的国内外形象。
第二,宣传俄军防空实力,提振士气。
面对日益严峻的乌克兰无人机威胁,以及乌军无人机已经频繁而且真实打到莫斯科的现实,俄军需要展示其“有能力保护最高统帅”的信心。
通过“击退46架无人机”的数字堆砌,俄方试图向公众和军队传递“我们仍然掌控局势”的信号。
第三,为扩大袭击寻找借口。
俄方惯用“乌军先动手”的话术为扩大打击范围铺路。
这次“袭击”后不久,俄军便展开对乌克兰民用基础设施的大规模空袭,仅5月25日当晚就发射了近70枚导弹、出动超过300架无人机,创下单日最大攻击纪录。
显然,“专机遇袭”成为报复性打击的合理化包装。
【俄乌无人机大战升级,俄方反扑却拿“斩首”说事?】
事实上,俄乌之间的无人机互袭早已常态化。自2024年下半年起,俄罗斯每月平均发射300至600架无人机打击乌克兰境内目标,进入2025年后,这个数字已飙升到每个月1000至1400架。
乌克兰方面也不甘示弱,最近一个月内,至少投放了500架无人机袭击俄境内关键设施。
在此背景下,俄方突然抛出“普京专机遇袭”的说法,显然是为了转移视线、掩盖自身攻势升级的事实。
毕竟,面对西方越来越大的制裁压力和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公开不满,特朗普近日更是怒斥普京“彻底疯了”,俄方亟需一个能够把责任转嫁给乌克兰的“正当理由”。
【结语:一场不符合军事逻辑的说事】
综上所述,这场所谓的“斩首危机”,本质上更接近一场宣传话术。它不符合现代斩首作战的基本逻辑,也缺乏实质证据支撑。
与其说是军事事件,不如说是一次典型的“话语掩护”——为新一轮针对乌克兰城市和基础设施的打击铺平道路。
如果俄罗斯真的遭遇如此严重的斩首企图,那它应当拿出确凿证据。
否则,这一切只能被视为又一次“狼来了”式的心理战。而世界对这类话术的敏感度,正在迅速下降。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