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普京这次不藏了,要打的疆土有多大,底线就有多硬。
时间、地点、目标都摆在台面上,但谁拦得住他?
他开口,全场都听懂了
没人再劝得动普京,那场公开发言,他把对乌克兰战争的底牌亮了一半——要让乌东四州“彻底收回”,不能留任何悬念。
这不是一句口头威胁,是一份写进战略的死命令。
不管国际怎么看,不管选举年多热闹,他已经把这一仗定成了“必须赢”。
四个字——寸土不让。赫尔松、扎波罗热、卢甘斯克、顿涅茨克,俄罗斯早就在法理上纳入联邦版图。
只不过打下来的,还零零碎碎散在边界线上,哪块地沾着乌军影子,俄军那边就挂着红圈。
普京没做政治模糊,他反而画了一张更清晰的地图。这场仗已经不是什么“特别军事行动”了,已经变成俄罗斯自己定义的“国家生存战争”。
关键点不在乌克兰怎么打,而在俄罗斯怎么打。
你能想象吗?从2022年2月24日第一发炮响,到2025年8月,他不但没收兵,反而让整个东线再往前推了100公里。
卢甘斯克已经基本掌控,顿涅茨克推进到近郊,赫尔松一度全撤又打回去一部分。
普京要的不是拉锯,是吞下整个区域。
我认为,所谓的“领土安全”背后,其实是对西方极限的反复试探。
今天他要求乌克兰放弃四州,明天是不是会逼西方默认?
你想想,如果谈判桌上,俄罗斯用控制区换“承认权”,谁能说西方不会动摇?
普京等的就是这口软,他不着急,但也不放松。
这三年来,俄军在前线阵地上修了上千公里的混凝土工事,还从后方调来三波兵源。
每一轮动员都不是为了维稳,是为了冲线。
7月初,俄罗斯国防部高调宣布,对顿涅茨克西部地区“展开深度打击”,接着,在Kupiansk方向上连打三日,平均每天开火4000轮以上。
战场记录显示,俄军使用火箭弹数量创下年内新高。
普京没喊“总攻”,但步调已经提前开始。谁信口风?前线炸药桶比嘴上的外交词典更诚实。
战线往哪打,普京早画好了
每一条前线,都在为普京的目标让路,现在看起来是五六个作战区域,其实都在朝一个方向:把乌克兰东部连成完整一体,从哈尔科夫以南一直打到黑海出海口。
Kupiansk,不大的一座城市,却是北线咽喉。
今年夏季,俄军第三次大规模进攻那里。在地形被河流和丘陵割裂的地方,俄军竟然抢下多个西岸据点,构成所谓“战术突破口”。
根据《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》分析,这一块突破,可能预示下一轮总攻起点。
接下来是Borova和Toretsk。前者是走廊,后者是制高点。
这两地都扮演着连接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“骨架”,谁能守住骨架,谁就能撬开整个东线。
俄军去年在Borova陷入泥淖,今年换了打法,避实击虚,从外围逐步碾压。
Toretsk是“硬骨头”。战前驻扎乌军不少,还设有重型防御区。
但过去三个月,俄军炮火频率飙升,图像显示多个碉堡已被彻底摧毁。打这座城市,不是为了控制,而是为了压住整个顿巴斯。
我不认为这些进攻是随意发起的。普京自己不说,总有人替他把棋盘画出来。
从Kupiansk、Borova、Toretsk,再到Avdiivka,再下一步很可能直指Kramatorsk与Sloviansk。
你可以不相信普京在演讲里说的那些套话,但你不能不信俄军主攻方向。地图不会撒谎。
这些战线布局并不是临时拍脑袋。
早在2022年俄军第一轮进攻乌东时,就已经在卢甘斯克外围部署火力群。
等到2023年乌军反攻西线时,俄罗斯反手一个调兵,把战场主力调回顿巴斯。
西方情报不止一次提到俄军的“节奏性拉锯”策略。
每一次看似防御的动作背后,都藏着小范围进攻。而且进攻不打正面,而打切割。
普京玩得起时间,也压得住空间。现在的俄军,不求立刻拿下所有城市,但求每一段推进都能建立牢固据点,封住乌军回援路线。打得慢,杀伤更大,心理更凶。
关键来了,为什么现在动手?为什么是夏天?
气候,是普京最会用的战术道具。
夏季干燥,道路通畅,重装备能推进,火力压制能打深打远。
冬天来前,他必须在这几个月里拿到战略进展,否则明年又得重来。
你以为他会怕西方武器援助?可乌克兰的反攻早在去年秋季就被拖住了。
今年春天,美援迟迟不到,俄军趁机重新构筑东线火力阵地。西方耗时间,普京耗兵力。
谁拖得久,谁就能改写规则。
而现在,看样子,普京已下定了拖到底的决心。
阿夫迪耶夫卡,打碎一城不如断一条命脉
打了这么久,最血腥的还得数阿夫迪耶夫卡。这地方本来不大,一直夹在顿涅茨克市和乌军防线之间,谁也没拿下过。
打得最狠的时间点,一天炮弹掉下超3000发。
普京要这城干什么?不是因为城里有啥战略资源,而是因为它太“扎眼”。
乌军把这当成抵近俄控顿涅茨克的前沿阵地,还架着重炮瞄着市区。只要俄军不动,这块钉子就永远扎着。
2023年冬天,俄罗斯发动大规模围攻。不是突袭,是围点打援。
一条补给线断了,又一条;一队乌军刚调进来,还没站稳脚跟,俄军火力就跟上了。
从空中看,整座阿夫迪耶夫卡几乎已经被炸成了地月坑。建筑塌了,塔台断了,连工厂区也被清空。
但俄军不是为了“接管”这城市,而是为了“清空”它的威胁。
这场战役打出两个信号。
第一,俄军不再优先抢地盘,而是优先干掉对方有威胁的火力点。
第二,他们学会了在正面战场以“碾压式打法”打穿坚固工事。
阿夫迪耶夫卡沦陷之后,乌克兰全线往西退了将近20公里。
这一下,俄军东线突然拉直,顿涅茨克外围不再承压。普京从中看到了一种“推进不设限”的机会。
再往西是克拉马托尔斯克,是乌东反攻最后的“神经中枢”。
普京的目标不是拿下哪一座城市,而是摧毁整条作战体系的协调机制。
只要乌军无法快速支援,前线就会一段段塌陷。
现在俄军打法越来越“工业化”,武器源源不断、调度标准化、进攻“集团化”。有人说,俄军还没形成现代化作战体系。
你别忘了,这种“半机械+半炮灰”组合,对乌军很管用。
乌克兰前线士兵也承认,对手数量大、节奏快、目标清晰。他们不是靠灵活变阵,而是靠压力堆叠。像推土机那样,一波波碾上来,不给喘息时间。
战到这个地步,没人还能用“特种行动”来形容这场仗。是战争,彻头彻尾。是高强度对耗,也是战略节奏的比拼。
普京这一轮打阿夫迪耶夫卡,打得乌军上下神经都在跳。他没说“总攻”两个字,但所有人心里都明白,这就是“总攻前夜”的暖场曲。
你问什么时候“真正”的总攻开始?其实已经开始了,只不过换了个不声不响的方式。
牌摊开了,谁还装不知情?
现在整个局面已经摊开,普京不想藏,西方也装不下去了。
2025年8月,多个西方情报单位同步发布判断:俄罗斯将在年底前完成对乌东战区的全线压制,并试图突破哈尔科夫南线。
压制、不是夺取。意思就是,哪怕乌军还守着一些区域,火力通道、补给走廊、进退口全被“锁死”。
就像一条看不到的绞索,正一点点收紧。
普京这次赌得大,不光是打,还牵动了背后的大盘。
他知道,欧美援助不是永动机,选举年一变天,很多承诺都会成空口。
你以为他怕特朗普上台?其实他更希望特朗普赢。
因为一旦特朗普强推停火、逼乌让地,那正中下怀。
这场战争不是枪炮定输赢,而是谈判桌上的底气比拼。
普京拼的是——谁先撑不住,谁先改口。
从资源角度看,俄罗斯在过去18个月内,增产弹药超70%,恢复坦克月产量达200辆以上。不是玩数字,而是真送上战场的。
西方国防圈警告,俄军“工业总动员”远超预期,一旦战线拉平,明年将有更大规模攻势。更有说法称,俄罗斯军工已完全重构,变得比2014年还坚韧。
我想说,现在的普京已经不是2014年那个“试探者”,而是2025年这个“制造规则的人”。
你可以不喜欢他,但你不能无视他制定的节奏。他不需要世界承认,只要战场承认。
最妙的反问来了:西方还撑得住吗?还敢继续往乌克兰烧钱烧军援吗?
还是说,在某个时刻,会妥协地接受所谓“既定事实”?
到了那时候,这一仗打下来,俄罗斯不但守住了领土,可能还会逼世界承认它的新地图。
谁说战争靠外交终结?这场战争告诉你,地图和炮弹才是最终发言人。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