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
0

0

收藏

分享

莫迪喊话特朗普,为何印度是世界公认的“投资地狱”?

历史微鉴 · 6 小时前
特朗普终于做了件“好事”,上个月月底,特朗普在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25%关税后
在其个人社交媒体平台“Truth Social”发言称:印度可以(与俄罗斯一起)带着各自死气沉沉的经济一起沉沦
虽然特朗普做出此番发言的核心目的,是攻击印度与俄罗斯之间,难以斩断的能源合作,然而有鉴于印度在国际市场上的一贯表现
特朗普“怒喷”印度一事,在世界范围内都广受好评,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,印度已经把自己活生生打造成了吞食无数外资的“投资地狱”
坑害中国

特朗普越怒喷印度,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越开心,因为在最近几年,中国是印度“外资地狱”的头号受害人
1.jpeg

相信大家都没有忘记印度在2022年对小米的迫害,2022年4月,印度执法局以“非法支付特许权使用费”为由,直接扣押了小米印度公司银行账户中高达7.25亿美元的巨额资金
对于这种无法用常理理解的突发事件,小米方面一开始默认中国的商业逻辑,选择从自己身上找问题,在仔细研究后,他们表示支付给高通等公司的特许权使用费
是用于其手机产品的技术和专利,是合法且真实的商业行为,有充分的合同支持
然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, 印度执法局认为,小米印度以向国外实体支付“特许权使用费”为幌子,非法将资金转移出印度,违反了印度的《外汇管理法》
在一年多走过场一般的调查之后,2023年6月,印度执法局正式通知小米,将没收这笔资金
即使对于今天的小米公司而言,7.25亿美元也是整个集团几个月的利润,更不用说对于当年的小米而言,直接意味着全年净利润腰斩
因此与之相关的诉讼并未简单停下,可是直到今天,印度当局也没有归还一分钱,摆明了小米“印度赚钱印度花,一分别想带回家”
2.jpeg

小米并非唯一的受害者,就在小米遭受针对性调查与冻结的同一时间, vivo公司多个印度银行账户被冻结,其印度分部的高管被拘留,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干扰
对于当时的vivo来说,印度是他们不能轻易放弃的新兴市场,为了继续在印度运营,vivo在当时被迫进行大规模的股权和管理层重组
甚至在印度政府的要求下,引入印度本土董事和投资者以进行“被迫的本地化”
在中资企业被印度迫害的这份名单上,还能找到oppo、字节跳动、腾讯、阿里巴巴、希音等一大批知名出海企业
对他们的围剿,印度的手段也出奇的一致,印度的政府部门 综合运用税务、金融犯罪调查、国家安全审查等多个强力部门
从不同角度对中资企业进行找茬,而给出的“非法汇款”、“逃税”、“威胁国家安全”等具体指控,全部都是解释权完全掌握在印度当局手中的模糊罪
3.jpeg

最终结果也高度相似,要么是巨额资产被冻结或罚没,要么是高管被限制人身自由,要么是业务被迫重组
总之一切对印度的投资,都在导向过往的投资和市场积累血本无归上
吞食世界

对于中国企业遭受的普遍歧视与针对,印度在过往给的一个解释是“中印之间的边境摩擦,导致印度不得不加大对中国企业的审核”
但这实际上是一个荒谬无比的借口,暂且不论中印冲突中印度理亏的地方,光从对外资的歧视与针对出发
就能轻松发现所谓的“国家安全”,根本不是印度对外资重拳出击的理由,更准确地说
“坑”外资,是印度自建国以来,长期存在的系统性行为, 2007年,总部位于英国的沃达丰,以110亿美元价码,从香港和记黄埔手中收购了其印度移动业务
这笔交易完全在印度境外完成,且交易双方都不是印度公司,但是谁都没想到的是,印度税务部门在得知此事后,认为这笔交易涉及印度资产的控制权转移
4.jpeg

于是便以此为由,向沃达丰追缴22亿美元的资本利得税,沃达丰肯定不能吃这个哑巴亏
最终一场漫长的诉讼开始了,十余年的审判与仲裁后,虽然沃达丰在国际仲裁法庭获胜,但印度政府起初拒绝承认仲裁结果,并在多个角度继续找沃达丰的问题
不过即使事情没有简单的结束,沃达丰却已经是最幸运的一个了,2014年,印度政府完全照抄沃达丰事件中的逻辑
对英国凯恩能源开出了一张16亿美元的罚单,不幸的是,凯恩能源在印度还有一些资产,印度当局在开出罚单之后
冻结并出售了凯恩能源持有的其前印度子公司的剩余股份,并没收了应付给凯恩的股息,这笔钱总计超10亿美元
于是凯恩能源也走上了漫漫维权路,而印度直到2021年,才在巨大的国际压力下同意向凯恩退还本金,至于这笔钱产生的利息,那就和凯恩一点关系都没有了
除了以上案例,在本世纪中,芬兰诺基亚,德国戴瓦斯多媒体也都受到了印度的针对,并蒙受了巨额损失
5.jpeg

时间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,美国安然公司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投资的达波尔电厂项目,也曾被印度单方面撕毁协议
此事件造成的数十亿美元巨额损失,也间接造成了安然公司在2001年宣告破产,继续回溯更早的历史事件
1973年,印度政府就出台了明确针对外资的严苛的《外汇管理法》,在当时,他们就要求外国公司必须将多数股权转让给印度本土实体
并将印度子公司的股权稀释至40%以下,同时关键的商业机密也必须对印度政府开放,甚至要求可口可乐公司
交出被打造为商业机密的浓缩液配方,这一事件,在当时直接导致可口可乐与IBM两家巨头公司,在接下来的近二十年中,都选择完全放弃印度市场
前期的海量投资,也完全打了水漂,从结论上来说,“坑”外资已经成为印度国情的一部分,从建国初期的强制本土化,到后来的合同违约,再到本世纪的追溯性税法
印度坑人的手段一直在变,但其为所欲为的行事风格,以及对一切外国资本的完全收割,从底层逻辑上从没变过
6.png

原因

对于任何一个后发国家来说,外部投资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,为拉外资,很多小国领导者不惜摆出极低姿态
为何印度在面对外资的时候,不仅态度极其傲慢,同时到点就“宰”?因为印度在对待外资这件事上,就是在“钓鱼”,而讽刺的是,印度能成功钓鱼的关键性因素,是中国的巨大成功
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正面案例,让全世界都相信庞大的人口加快速的发展,等于无穷无尽的机会
于是在中国度过起步阶段之后,几乎所有资本都将印度视为下一个中国,印度拥有14亿人口,还拥有一个正在快速增长的庞大市场
对任何一家有全球雄心的跨国公司来说,参照中国的例子,印度就等于未来,即使印度不会像中国发展的那么快,在14亿印度人的放大之下,其利润也会大到惊人
印度在吸引投资上也并非什么都不做,实际上,在外界盯上印度市场的同时,印度也主动“打窝”,他们抛出诱人的政策,呼吁全球企业来印度建厂,承诺提供便利
7.png

于是很多跨国公司相信了印度的说辞,他们投入大量资源,为印度带来资金、技术、管理经验
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,满足了印度国内消费需求,还激活了产业链,虽然跨国公司做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追求利润,但他们与印度政府在底层利益上并不矛盾
然而印度政府并非铁板一块,具体到印度税务、海关、执法等部门的官员,他们不仅拥有模糊的法律条文作为武器,同时还拥有巨大自由裁量权
当他们缺钱的时候,找到这些跨国公司,可以用一万个理由敲诈勒索,而至于真正的印度政府,不仅不会拦着这些半独立部门“发财”
甚至会为了获得更多选票,将这些部门的行为美化成“为国争光”,于是,只要有人上钩,就一定会被印度政府痛宰
而在这些上钩者被痛宰之后,又会腾出来巨大的市场空白,而市场空白的存在,又吸引着更多的跨国公司上钩
虽然印度的“黑历史”吓退了许多跨国公司发展印度业务,但印度巨大的人口以及消费市场的天然存在
8.jpeg

还是让许多资本将印度视为机会而不是风险,毕竟杀头生意有人做,亏本生意无人做
每一个跨国巨头在进入印度前,都将自己认定为能从印度市场虎口拔牙的特例,但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告诉我们,在印度赚卢比也得花卢比
想把印度市场的利润转变为境外利润,其结局只有一个,那就是收获印度政府开出的一张“十亿美元”罚单
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