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懂点历史赵富贵
编辑|懂点历史赵富贵
<hr>2025年5月的南亚次大陆,一场被印度政府包装为“史诗级胜利”的印巴冲突,最终以印度空军多架“阵风”战机被击落、前线部队被迫举白旗的尴尬结局草草收场。
但搞笑的是,莫迪政府并未直面失利,反而将“印度赢学”演绎到极致——对内通过篡改战报、封禁质疑账号、组织全民狂欢式庆祝活动,构建了一场“胜利幻觉”;对外则将矛头对准土耳其与阿塞拜疆,煽动民间抵制以报复两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。
但耐人寻味的是,面对巴基斯坦的“铁杆盟友”中国,印度却展现出矛盾态度:一边通过媒体贬低中国武器“表现差劲”,一边在外交场合对华保持克制。
这种“选择性发难”的背后,我们看出印度究竟脸皮厚到了何种程度。。
«——【·舆论战场上的“皇帝新衣”·】——»
印巴停火协议签署后,印度政府迅速启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舆论操控行动。官方宣称击落巴方25架战机,却对己方5架“阵风”和“苏-30”坠毁的事实绝口不提。
为压制质疑声,印度封禁了8000余个社交媒体账号,甚至要求《印度教徒报》撤回刊登的“阵风”残骸照片并公开道歉。这种信息管控的力度,堪比战时新闻管制。
在民间,一场“胜利狂欢”被刻意营造。社交媒体上,#印度空军天下无敌#的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次,AI生成的虚假空袭画面与游戏片段被包装成“战果”,政府豪掷500亿卢比举办灯光秀与阅兵,试图用视觉盛宴转移民众对农田缺水、假酒致死的民生关切。
这种“丧事喜办”的操作,与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拍摄“抗中神剧”的历史如出一辙,本质是通过虚构叙事维系民族自信。
当国内舆论泡沫难以持久时,莫迪政府急需寻找外部“泄压阀”。土耳其与阿塞拜疆因在联合国声援巴基斯坦、提供人道主义援助,成为印度民间抵制的目标。
印度网民发起“抵制土耳其地毯”“拒买阿塞拜疆石油”运动,甚至出现打砸本土“卡拉奇面包店”的闹剧——尽管该店与巴基斯坦并无关联。
选择土阿两国作为报复对象,实为印度“精准算计”的结果:其一,两国与印度经济依存度较低,抵制行动不会反噬本国产业链;其二,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却与巴基斯坦军事合作密切,阿塞拜疆则因纳卡问题与印度宿敌亚美尼亚交恶,打击二者可向西方展示“战略自主”;其三,避开直接挑战中美俄等大国,避免陷入多线对抗。这种“捏软柿子”策略,暴露出印度外交的功利性与局限性。
«——【·对华矛盾态度的忌惮、依赖与试探·】——»
相较于对土阿的强硬,印度对中国的态度显得微妙而复杂。尽管印媒大肆渲染“中国武器效能低下”,贬低枭龙战机与红旗防空系统,但莫迪政府始终未敢对华采取实质性挑衅。
为什么我们说印度只敢口嗨一下呢?因为不管是经济、军事还是地缘环境上,印度对上我国,都毫无胜算可言。
印度本土制造业的脆弱性在冲突期间暴露无遗。2025年4月,印度热浪导致空调需求激增,但本土压缩机产能仅能满足35%的需求,能效比中国产品低30%,成本却高出三分之一。
最终,莫迪政府被迫豁免中国压缩机进口认证,被网友讽刺为“高温逼出的服软”。这种“反华口号震天响,关键零件靠中国”的悖论,深刻反映了印度产业链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。
而且印巴空战结果颠覆了传统军力对比认知。巴基斯坦使用中国提供的预警体系与防空导弹,成功拦截印度多数来袭导弹,而印军“万国牌”装备因兼容性问题频出,甚至出现法制“阵风”与俄制苏-30无法协同作战的窘境。
更令印度不安的是,中国在冲突期间宣布新增藏南地区27个地名,强化主权声索,直接回应了印方贬低中国武器的言论。
莫迪曾试图通过加征中国钢铁关税向美国递“投名状”,却因特朗普对华关税立场软化而陷入尴尬。
与此同时,印度紧急致电普京寻求支持,但俄方仅以“同意保持沟通”冷淡回应。
这种“中美两头下注”的失败,迫使印度认清现实,在乌克兰危机牵制俄美、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,同时得罪中国将使其彻底丧失战略回旋空间。
«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»
印度的“选择性报复”虽暂时缓解了国内压力,却埋下长期隐患。
对土阿的民间抵制缺乏政府背书,难以转化为有效外交筹码;对华“口惠而实不至”的挑衅,反而凸显其外强中干。
更危险的是,印度将水资源武器化的举动已触及巴基斯坦生存红线,巴方明确表示“断水即触发核反击”,将冲突推向不可控边缘。
经验表明,依靠虚假叙事维持的民族主义狂热终将反噬。当印度民众发现“阵风神话”破灭、民生困局未解时,莫迪的“强人面具”恐难以为继。
而对国际社会而言,印度的行为提供了一个警示:在核阴影下,任何将基础资源政治化的冒险行为,都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挑战。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