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
0

0

收藏

分享

俄罗斯遭遇5大困境

皇家五星上将 · 昨天 23:28
当下的俄罗斯,正行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钢丝之上。
数重结构性危机相互叠加、彼此催化,若处置失当,恐将引发深远的地缘政治震荡。这些危机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深刻根植于其历史轨迹与现实选择之中。
1.jpeg

困境一:传统势力范围的瓦解与地缘安全窘境
近期域外大国对高加索事务的高调介入,无疑刺痛了莫斯科的神经。
曾几何时,这片土地是沙皇冠冕上的明珠,是苏联坚实的内庭。如今,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竞相“去俄罗斯化”——前者在教育体系中系统性地清除俄语痕迹,后者则加速与俄罗斯划清界限。这不仅是现实利益的折损,更是对俄罗斯数百年在该地区推行语言文化同化努力的彻底否定,堪称历史性的挫败。
高加索的疏离并非孤例,而是俄罗斯整体地缘环境恶化的缩影。西线,北约的边界已实质性地推至俄罗斯家门口,历史上作为缓冲的东欧国家几乎尽数投入西方阵营。
审视俄罗斯的欧洲边境,仅余白俄罗斯与战火中的乌克兰尚未正式入约。回望历史,无论是抵抗拿破仑的铁蹄,还是鏖战两次世界大战的烽火,俄罗斯在西方总能找到重量级的盟友(如英国)。当下这种近乎完全的战略孤立,在俄罗斯漫长的欧洲交往史中实属罕见。可以说,若非与东方大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,俄罗斯的地缘态势恐已濒临崩解。
这种恶化的核心冲击,在于其与俄罗斯根深蒂固的“帝国安全观”相冲突。莫斯科对地缘缓冲区的执着追求,使其在乌克兰的战事难以轻易止步。然而,战争本身已成为困局之源。
困境二:战争目标的迷失与高昂代价
俄罗斯在乌克兰的“特别军事行动”,其公开旗号是反制北约东扩、构筑安全屏障。但深层次看,在西方邻国纷纷倒向北约、传统影响力范围不断萎缩的背景下,莫斯科所追求的那种“绝对安全”,似乎只能通过军事手段攫取更多领土来实现。当前通过“入俄公投”吞并的乌东四州及克里米亚,被俄罗斯视为“新领土”。然而,这些区域远不足以填平其安全焦虑的鸿沟。
战场陷入僵持。俄方若想进一步攻城略地,势必要付出更惨重的人员与资源代价。这场战争吞噬的,本质上是同属东斯拉夫民族的元气。域外调停者(如前领导人)提出的方案,极可能导向一种“冻结冲突”的状态,即默认俄罗斯对现有占领区的控制。此结果虽能停战,却无法满足俄罗斯对“充分安全保障”的深层渴求。当一场付出巨大牺牲的战争无法达成核心战略目标时,其反噬效应将如同幽灵般萦绕。历史的教训触目惊心: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后的社会撕裂,最终依靠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繁荣才得以弥合;而苏联在阿富汗的失败,则成为加速其帝国解体的催化剂之一。俄罗斯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“解药”?
困境三:身份认同撕裂与被西方“开除”的痛楚
俄罗斯对西方世界的复杂情感,源于其深刻的自我定位矛盾:它始终自视为西方文明的一员。其历史上与西方的激烈竞争,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争夺在西方话语体系中的主导地位。

  • 宗教之根: 俄罗斯国教东正教,是基督教世界的重要分支。尽管基督教发轫于东方,但其现代形态与精神内核已被公认为西方文明的基石。苏联解体后,俄罗斯社会迅速以牧师取代了政委的位置,这本身即是一种向西方精神世界靠拢的象征性回归。
  • 变革之源: 俄罗斯命运的近代转折点——彼得大帝改革,其蓝图直接取自西欧。彼得对西方的学习是全方位的,从军事、行政到科学(甚至奠定了其深厚的数学传统),深刻塑造了现代俄罗斯的骨架。苏联的意识形态根基——马列主义,同样诞生于西欧的思想沃土。冷战后的转型,无非是用另一种源于西方的思想体系(自由主义+宗教)替换了前者。因此,在俄罗斯的社会心理深处,“我们属于西方”的认知根深蒂固。
然而,乌克兰战争彻底撕裂了这种自我认同。西方世界对俄罗斯的系统性孤立与排斥,对其社会心理构成了沉重打击,成为内部不稳定的潜在温床。被迫“向东看”,成为其打破孤立的现实选择,但这能否抚平其身份认同的伤口?
困境四:权力顶峰的黄昏与继任者迷雾
当下的俄罗斯政治图谱,呈现出一种悖论式的图景:
表面极度简化——权力高度集中于普京一人之手,其权威几可比拟旧日沙皇;
内里却极度复杂——维系这一切的关键,在于普京本人年事已高这一无法回避的现实。他不可能永远执掌权柄。


2.png



普京的存在,是压制国内各派系(尤其是潜在亲西方势力)和防止政策走向极端的关键平衡阀。俄罗斯精英阶层与安全机构被西方渗透的程度,在战争初期高级将领屡遭精准斩首的事件中可见一斑。
若无普京的强力压制,这些力量可能迅速导向西方。
另一方面,俄罗斯国内也存在比普京更为激进的派别,他们主张对乌克兰正式宣战,不惜以全面战争乃至核对抗的极端方式与西方摊牌。若由这类力量主导,后果不堪设想。
简言之,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,面临着国家分裂或政策极端化的巨大风险。这绝非危言耸听,而是基于其政治结构脆弱性的冷静判断。普京的健康与权力交接问题,其紧迫性不亚于任何外部挑战。
困境五:精神世界的迷惘与信仰的“代偿”失效
俄罗斯还深陷一场不易察觉却影响深远的精神危机。苏联解体后,东正教被匆忙请回,试图填补意识形态崩塌后留下的巨大真空。然而,这种“信仰回归”的效果远未达预期。
问题在于历史包袱:沙俄时代的东正教曾与专制统治紧密结合,并未给民众带来真正的福祉,其在一战中的糟糕表现更使其威信扫地,最终被苏联以无神论的马列主义所取代。历经七十余年苏维埃时代的涤荡,宗教情感在民众心中早已淡漠。冷战结束后,仓促重拾的东正教信仰,更像是一种服务于国家建构的工具,而非发自内心的精神皈依。这种缺乏深厚社会根基和真诚性的“信仰复兴”,难以真正凝聚人心、提供精神慰藉和价值指引。
3.jpeg



因此,俄罗斯虽然疆域辽阔、资源雄厚,但其社会整体弥漫着一种对现实困境的无力感以及对未来的迷茫。要缓解这多重危机的重压,妥善处理与东方主要战略伙伴的关系,无疑是其外交棋盘上最为关键的一步。
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