缅甸:从繁华到困境,命运拐弯得太急了
最近这几年,缅甸总是莫名其妙地闯进我们的日常刷屏:电诈、地震、边境的风声,还有那些让人严肃的新闻。可你要真问一句“缅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?”——多半答不上来。有人只知道那里翡翠多、军阀杂。很正常,历史不是那么好懂,尤其是缅甸这样,一个故事比一个哭笑不得的国家。
说起来,你可能不会相信——在某个年代,缅甸差点成了亚洲可以骄傲一下的大佬。时间往回拨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,那是真有点神气了。稻米丰收到能让半个亚洲填饱肚子,人均收入都敢让当时的日本汗颜。现在大家都说缅甸的玉值钱,但当年缅甸连电车都比东京线路建得早,港口工厂、矿产富得流油。翡翠、柚木、米粮、工业……榜单一列,今天的迪拜也只能在背后自愧不如。
但如今的缅甸,怎么说呢,有点让人嘴角抽搐——军阀手里藏着金子,平头百姓口袋里连饭都不多,孩子把翡翠当弹珠玩。你要说那帮将军府里红酒牛排一套,贫民窟却把野菜跟泥巴拌着吃,这画风,就像从天堂一下跌进泥塘。
可是,谁都想不到,缅甸为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?这里头,有三出大戏。要找罪魁,那得先数军政府“昏招三连”。缅甸的命运拐弯,真是拐得让人来不及刹车。
1962年。奈温上台,政变了,所有外资全部吓得锣鼓齐鸣地撤了出去,堪比“跑路”现场。1.5万家企业,一笔勾销变国有;侨民多年累积,瞬间化成一阵风。你以为只是钱失踪?不——整个国家的经济血管“咔嚓”一下彻底断了。市场死气沉沉,人民在创业梦和饭碗之间被一脚踢回家。这一下缅甸仿佛提前进入了苦日子的倒计时。
其实国归国,头疼不在这里。这地儿的军阀,一听有风吹草动,比兔子还敏感。邦族武装层出不穷,彬龙协议只是场面话,没过多久谁还记那个纸上的承诺。一声炮响,几十年过去,北部山林里的枪声都快跟雨季一样变成背景音。军费一花就是大半财政,什么基础设施、民生改善,那都成了“下辈子的事”。
再说资源这茬,缅甸本来就是翡翠、金矿的宝库。全世界一半翡翠在他家,柚木也能撑起英国军舰。理论上,全民富裕指日可待。结果呢?全成了军头私人仓库。老百姓掰着米粒过日子,翡翠流进了地下黑市,财富变成了战争的火药。还有那场大地震,救援物资还没来得及送到就被军阀拦路“收税”,受灾区里没水没粮,政令出不了山头。现实荒唐,连苦笑都懒得笑。
咱们经常说人穷志短,缅甸这回是真的没“前任光环”。有人问,难道缅甸注定摆脱不了这个死循环吗?其实不然,只是现实太硬。你算算,从军政府掌权起,到现在,已经比国家建成还要久。军人打仗或许带劲,但换到做生意、拉经济这块,路子完全不对。几代人都在战争和经济建设之间打转,枪口下的生意,一枪下去,只见亏空,不见门道。
再说,内战这样耗着,一边烧钱,一边烧人心,资源不是献给国家,而是军阀分田地。你想搞基建?钱呢,人呢?全卡在各地的小王国手里。西方制裁又雪上加霜,美国、欧洲都不认这个政府,经济被堵死在门外。缅甸哪有底气说要崛起,只能在东南亚“垫底”的队伍里慢慢磨着。
有时候我会想,如果缅甸能像澳大利亚那样,靠铁矿做全民福利;或是学挪威那一套石油基金,大家人均百万美金;再看看加拿大,把木材出口写成国民诗。缅甸呢?资源虽多,但不是用来发财,是用来打仗和发财的人发财。经年累月,社会阶层像泥沙堆积,骗子和军阀成了最忙的人,百姓的每一天都像在赌命。
“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”,这句闲话丢在缅甸的命运里真是刺眼。旁边的泰国、马来西亚,都折腾成了亚洲小巨头,缅甸还是困在黑市、内战、救援不了的地震中。你说,这国不是没机会——只是总把希望送进了军营,结果只听见枪声,不见新路。
有些结局是硬生生拧出来的。缅甸人也不傻,谁不想日子安稳?但一到关键时刻,总是政治比市场大,军人比百姓有发言权。这国家的财富和苦难,都在枪口和利欲的缝隙里打转。如果真有哪天,军政府放浅,让各族坐下来聊聊,资源都放到太阳底下,或许会不一样。
不过话说回来,历史里从来没有剧本。缅甸这趟过山车,一路跌涨,谁能说下一个拐弯是向上还是向下?我们关注缅甸,是不是也在偷偷问自己,有没有办法别再错过那些曾经的好日子。
缅甸还会逆转吗?没人敢给答案,只能在每一场风波之后,记住那些真实的光亮、黑暗和未完成的结局。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