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秒还在“王不见王”下最后通牒,下一秒又冰释前嫌搞起了“双普见面会”。
果然,欧美政治家人人都是宗师级别的“变脸艺术家”。
这周五,特朗普和普京将在阿拉斯加进行一场备受关注的领导人峰会;而这,是普京自2015年以来首次访美,也是俄乌冲突后,美俄元首的首次面对面会谈。
那么,普京和特朗普为何选在此时会晤?
会谈什么?是否会涉及“让乌克兰割让领土”的问题?
最终又会谈成什么样?
相信这是很多人都关注的问题。
表面上看,这次峰会被打造成“推动俄乌停火、和平解决欧洲最大安全危机”的历史性契机。
但如果我们不被各种新闻和官方说辞迷惑,抛开现象看本质,仔细梳理一下事件的发展脉络,就会发现——美国和俄罗斯这两方的目的,似乎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。
一
2025年7月,俄乌战场局势依然陷在僵局中。
就在外界普遍认为战事将长期胶着时,特朗普突然发出“最后通牒”——如果俄罗斯不在8月8日前跟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,美国将考虑对俄实施“毁灭性制裁”,税率高达500%。
美俄关系再次急剧降温。
显然,川普这是又在玩极限施压那一套。
可普京早就对此免疫了,没有任何要接受的意思。
8月5日,特朗普跟泽连斯基通了个电话,双方重点讨论了实现结束俄乌冲突的可能性。
据英国《金融时报》透露,如果普京不同意8日之前在乌克兰实现停火,美国将考虑对俄“影子舰队”实施额外制裁,禁止其停靠在西方港口并停止相关海事服务。
如果还不就范,还会考虑来一招釜底抽薪,收紧现有制裁、联手欧盟加码压低俄油价,甚至考虑对为俄石油提供便利的第三国银行、炼油厂实施二级制裁。
对此,英国路透社直接发文表示,普京不会服软,完全控制乌东四州的目标也不会变。
事实上普京也是这么做的。
而老美这边也没打算就这么耗下去,在“最后通牒日”的最后两天,派人跟普京见了面。
于是在8月6日,美国中东特使——威特科夫第五次赴莫斯科,与普京闭门会谈了3个小时。会后,双方都用比较“积极”的表述,称这次会谈“非常有益且富有建设性”。
紧接着8月8日,特朗普就宣布将在阿拉斯加与普京会晤,讨论乌克兰危机,随后双方迅速敲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。
最关键的是,压根就没提“邀请泽连斯基也来”这茬子事。
甚至连出钱又出力的欧洲都上不了桌。
原本的“最后通牒日”,就这么水灵灵摇身一变成了“会晤官宣日”。
其实,特朗普的态度转变并不奇怪。
他早在第一任期时就曾对普京高调示好,外交特使密集往来,美俄关系看似迅速回暖。但与此同时,美国对俄罗斯使出的制裁力度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,甚至超过了冷战时期。
国与国之间的关系,从来都不由领导人个人喜好决定,唯有利益这一个衡量标准。
至于这次会晤为何没有选择第三方国家,而是在美国领土阿拉斯加,就更在情理之中了。
一方面,阿拉斯加位于北美大陆西北端,与俄罗斯本土之间隔着白令海峡,两国岛屿间距离最近处只有4公里,俄方代表团飞过来很方便,在这见面双方也都不丢面子。
更何况,阿拉斯加和北极地区本就是俄美经济利益的交汇之地。
另一方面,也充分考虑到了普京的个人安全。
毕竟国际刑事法院(ICC)的通缉令还没取消呢。而美国并非ICC成员国,还曾为了维护内塔尼亚胡制裁过ICC,这次跟普京决定在阿拉斯会晤,倒是有那么点“同仇敌忾”的意思。
最后还有一层更深层的含义,选在领土有过归属变更的阿拉斯加,是否也在暗示——俄乌领土问题,理论上也可有“暗箱操作”的可能?
而特朗普释放的种种信号,可把乌克兰和“欧公子”给急坏了。
都生怕自己被老美给“出卖”了。
8月9日,英、法、德、意、波、芬六国领导人,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,罕见且紧急的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,里面内容总结一下就是:
欢迎特朗普的斡旋努力、有必要继续向莫斯科施压、冲突解决方案必须保护乌克兰和欧洲的安全利益,确保乌克兰能捍卫其主权和领土完整、以及乌克兰不能缺席和平进程。
说白了就是——别妥协,别把我给“卖”了。
但是连桌都上不了的欧洲又能怎样呢?
泽连斯基这边也同样焦虑,一边满世界的打电话到处求援,一边义正严辞的说自己绝不可能在领土问题上让步,签订割让领土条约什么的想都别想。
大意就是——你老美就是想“卖”我,我也绝对不从!
不难看出,两方的表态毫无新意,仍在原地踏步。
在美俄“大国博弈”的棋盘中,欧洲总是这么被动,乌克兰总是这么“没有资格”。
这让欧洲很尴尬,俄乌仗打了3年,最后很可能的结果却是——“土地属于俄罗斯,资源属于美国,债务属于欧盟!”但是又能怎么办呢?“爸宝男”当久了,就忘了怎么独立思考了。
更何况,乌克兰的输不起、以及欧洲各国援乌政策的分歧,都让欧洲都难以成为真正的棋手。
美国就是看准了欧洲的软肋,玩命制造焦虑,你怕什么,就给你来什么,你想上谈判桌,偏偏就只让你上菜单。都拿捏住了,才好为后续的关税、贸易等议题争取更大回旋空间。
项庄舞剑意在沛公,特朗普在意的从来不只是乌克兰的三瓜两枣。
人家从来都是剑指“欧公子”,誓要榨干最后一滴血。
二
那么,这次会晤美俄会达成哪些共识?
双方政策立场是否会发生转变?乌克兰又可能会失去哪些领土呢?
答曰:这都不是那么重要。
表面上看,这次峰会有两个绕不开的核心——俄乌停火与俄美关系。
俄方希望通过会谈争取到美方的“背书”,承认俄罗斯对乌部分领土的控制,并换取停火、解除制裁等实质利益。美方则希望通过展示调解能力,巩固国际影响力,同时赶紧止损,从乌克兰危机中抽身出来,兑现美乌矿产协议。但事关领土问题,乌克兰和欧洲不会轻易点头。
这事儿压根就谈不拢。
就算是达成部分停火,也可能会因为乌克兰或欧洲的反对态度而流产。
这都早有先例,今年3月的黑海停火、互不攻击能源设施协议,最终都未能持久。
所以,明知道谈不出实际的结果,为何美俄两国领导人还要坚持谈呢?
其实,双方都有着各自的小算盘。
从美国视角看,特朗普将俄乌斡旋视为双赢工具。
一方面,通过与普京会谈彰显影响力,为即将到来的选举造势;另一方面,借机与俄商讨乌克兰稀土等关键资源合作,争取经济利益。
更重要的是,通过排除欧洲、展示“美国独立解决欧洲安全”的能力,对欧盟形成巨大心理压力,为未来关税、贸易谈判积累筹码。
并且,特朗普个人对普京的好感人设一直都没崩。
对内,能迎合部分选民对硬汉领袖的偏好;对外,也方便在外交上进可攻退可守。所以此次会谈,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个人秀,特朗普的真正目标,从来都是给自己立人设。
而从俄罗斯的视角看,普京希望此次会谈能实现三重目标:
首先,通过与美总统平起平坐的对话,提升俄罗斯的国际话语权和大国地位;
其次,就算乌克兰和欧洲不承认土地交换问题,但能先有个美国承认的框架也好。保住已经拿下的克里米亚,还有顿涅茨克、卢甘斯克,顺利的话,可能连扎波罗热和赫尔松都能掏上;
最后,即使谈判无果。
也能向国际社会发出“俄罗斯愿意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”的信号,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。
更关键的是,欧美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同盟关系并不牢固,只要美俄能在某些问题上达成默契,欧洲的影响力就会进一步被稀释。
普京这次愿意陪跑,就是在为未来争取更有利的谈判地位和空间。
是以,这次美俄领导人会晤,对推动俄乌停火很大程度上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。
无论特朗普与普京如何“惺惺相惜”,横亘在美俄之间的北约东扩、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对立这些结构性矛盾,都远非一次会谈、一次领袖会晤就能化解的。
俄乌战争说到底,还是因为大国之间的地缘安全焦虑导致的,任何只靠个人魅力或者临时交易达成的协议,都站不住脚,随时可能变卦。
目前来看,无论是乌克兰的强硬立场、还是欧洲内部的分歧,还有俄美之间的结构性对立,都预示着局势远未到柳暗花明之时。即使阿拉斯加峰会会达成停火协议,甚至割让乌克兰部分土地,也极可能只是暂时的冻结前线,难以解决根本性争端。
说完美俄欧,我们再来说说乌克兰。
有句话叫“神仙打架,小鬼何辜”,一般来说,被大国博弈牺牲的小国是值得同情的。但也有例外,就有那种自不量力的“小鬼”非得上赶着挑衅,这里就不直接点名了。
乌克兰陷入今天这种“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”的局面,不知道是该说天灾还是人祸。
从俄罗斯的角度看,乌克兰一旦倒向西方,莫斯科的西大门将失去从此安全屏障;而对于欧美来说,谁能掌控乌克兰,谁就能牵制俄罗斯。
这种兵家必争之地,无论乌克兰无论怎么选边,都必然触动大国的神经。
按说这种情况下,乌克兰就应该尽量保持中立,哪边都不掺和。实在不行,学土库曼斯坦也比现在强,国家是封闭了一些,但少了那些纷纷扰扰,老百姓起码能过太平日子。
但乌克兰就不这么做,非得以激进姿态绑定强国。结果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主能力,也缺乏稳定、可靠的外部支持,导致每当风向转变,自己就会被推上谈判桌作为交换筹码。
这就是“太拿自己当根葱”的典型表现。
当然了,这也有历史原因。
乌克兰社会长期存在东西部认同差异——西部倾向欧洲;东部亲俄,历史、文化、语言都各有归属感。这种分裂让乌克兰很难形成铁板一块的国家意志。
每逢大事,外部势力很容易借助内部矛盾左右互搏,乌克兰反倒成了别人手里的工具。
目前看来,乌克兰这筹码的命运是摆脱不掉了。
只要大国格局不变、内部撕裂未愈,乌克兰想真正掌控自己命运,注定步履维艰。
未来很长一段时间,俄美欧乌的博弈只会更加复杂。
乌克兰会有真正和平的那一天吗?
谁知道呢。
也许真的要等到蓝星重新洗牌的那一天。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