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次轮到乌克兰报仇了,夜风里那阵轰鸣,又一次飞过俄罗斯的夜空。远程无人机,成了乌军唯一能把手伸进俄罗斯腹地的办法。
8月10日深夜,连环消息冒出。萨拉托夫炼油厂又挨了一次。俄媒《阿斯特拉》说,至少有一处大型油罐被命中。这个厂的体量不小,属于俄罗斯主力炼油厂之列,之前已经被打过四次,这回算第五次。乌方盯上的,不是某个点,是整条链。
更远的地方也没能置身事外。科米共和国乌赫塔的卢克石油炼油厂,离乌克兰边境大约两千公里,储油罐中招。消息一出,地图上被画了又擦、擦了又画的圆圈,再次扩大。还有萨拉托夫州的一家工业企业,也传出遭到无人机袭击。
鞑靼斯坦境内的克孜勒尤勒,更是被点了名。乌克兰安全局的无人机,飞了大约一千三百公里,掠过一片片林带,钻进这个新建的仓储区。这是中俄合作的大型物流中心,一期工程对外说是A级仓库,目标是年吞吐十万标箱。旁边还在修铁路,算的是每年两百四十万吨的货运能力。总投资超过五百亿卢布,计划到2026年收官。纸面上的数字很好看,现实里的“咚”一声,能把算盘珠子全打飞。
乌方给出界定:这是军事目标。理由摆在附近。叶拉布加的阿拉布加经济特区里,俄罗斯设了无人机工厂,说是量产“天竺葵”“天王星”这种远程爆炸无人机。仓库点离这块地方大约三十公里,乌方认定,这里是俄军远程无人机的储存与周转节点。打仓库,就是掐生产与投放的喉管。
战线的南面也不安静。乌克兰军事情报部门宣布,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阿菲普斯基的某处基地遭袭,对应的是俄军南方军区第49集团军下属的第90防空导弹旅。防空部队被点名,很有信号。对方拦截你,你就去找它的指挥车、雷达站、备弹库。猫和老鼠互相盯着,拼的是谁更快,谁更耐。
前线同样受到打击。赫尔松州奥列什基附近,乌军总参谋部组织无人机突防,捅进了一个俄军前线指挥所。在场的,有北方舰队第61海军步兵旅的骨干,也有独立第31空降旅的指挥员。乌方给出的战果是,25人死亡,其中包括一名少校营长。消息传开,不少人意识到一点:不是只烧油罐,指挥链也在被一段段切断。
这一轮袭击的共同点很明显。距离远,目标硬,节奏快。一台台远程爆炸无人机,装上星链通讯,挂上摄像头,配上抗干扰模块,航程拉到三千公里。圈一画,俄罗斯的炼油厂、能源基地、军工厂、前沿指挥所,都在半径内。过去被当作“纵深安全”的地方,变成了随时可能冒烟的角落。
压得越紧,反击越狠。乌军在前线拿出“刺猬战术”。城镇变堡垒,地道一层层挖,阵地密到像麻点。外围是无人机杀伤区,地雷阵铺开,机动炮兵打一枪换一地。不是为了漂亮的推进线,是为了拖住你、磨你,用空间换杀伤。后方再配合“切血管”。油、气、仓、厂,哪个关键就打哪个。出口系统是命根子,能源系统是底盘。打疼了,前沿的节奏就乱了。
在这个背景下,“空中停火”的话题冒头,不意外。有消息称,俄方放出愿意先谈“空中停火”的信号。眼下一边火力占优,一边靠远程无人机顶着。谈成了,乌军手里这把“长臂”会被暂时绑住。谈不成,袭击只会更密。
能源设施到底算不算军事目标,这个争议会吵很久。乌方的说法很直接,附近存在无人机工厂与军用仓储,属于战争机器的一部分。俄罗斯会强调,这是经济设施,是民生支撑。打与不打,立场完全相反。国际法上有模糊地带,战争里更是被不断拉扯。客观现实是,越靠近水电油气,越靠近仓库港口,平民受影响的概率就越高。这不是一句口号能化解的风险。
克孜勒尤勒被点名,还有一个外溢效应。项目体量大,投资额摆在那里,时间表也写满了期待。一次袭击,把供应链、保险、安保的成本统统抬高。企业会不会分散仓储,增加隐蔽性,会不会对投产节奏踩刹车,资本会不会犹豫,市场会给出答案。战争不是只打在地图上,也打在账本里。
无人机战争的门槛,被不断压低。商用通讯在用,开源导航在用,模块化组装在用。乌方把“安-196狂暴无人机”推上战场,名字很硬,打法更硬。俄方的防空压力是肉眼可见的。一个旅级防空单位被点名,说明深处目标已经不安全。拦截一架廉价无人机,有时要用上百万元的导弹,算账的人会头疼。性价比错位,正在改写战法。
战线上的地名,变成了一个个沉甸甸的点。红军城、库皮扬斯克、顿河君士坦丁罗夫卡,多处方向上合围推进。乌方的城镇堡垒死扛在那儿,俄方的空中火力一层层压上去。白天是工程车,夜里是蜂群声。一条路走过去,可能就是雷场,一栋楼打穿了,下面还有一道暗门。谁都想赢,谁都不肯先松手。
这场较量,也是一场心理战。对乌克兰,这叫报仇;对俄罗斯,这叫挑衅。普通人只在乎两件事:家里会不会断电、油价会不会再涨。每一次爆炸,都让更多家庭算起小账。有人会骂,有人会沉默。情绪往往比数据走得更快。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