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0年,“一碗换一豆”的消息一炸出来,大伙背后议论纷纷,有气的,有疑的,也有磨着牙骂娘的。换谁都扛不住,谁家祖传地,拱手让了,还不到人家零头大,心里能不别扭?可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。中国把江心坡——足足2.7万平方公里的地儿,交了出去,换回来的,不过一百多平方公里。表面上,怎么看都是亏本买卖。
可就像老话说的:风把院门吹响,猫不一定就回来。许多事儿,瞅着简单,掰开了才知道不是一根筋。要说江心坡,这片地儿现在架不住是边界纠纷的主角,百年前却也有份安生。以前,大清朝的时候,哪来这些事?后来英国人来了,事才麻烦起来。
十九世纪的那些年,英国殖民势力渗进东南亚,画地为牢,江心坡这地方,就这样稀里糊涂给划进了缅甸人头里。说是“划”,其实当时中国也没多少说话的权利。新朝换旧制,东边西边都着火,管得到北边管不到南头,这一块地就这么“丢”到了缅甸那边人管。几十年下来,谁家的地,倒成了迷。
就算咱这边心里老记着,可江心坡那点地上的人,日子早变了样。家家户户学的是缅甸话,过的是另一套规矩,村里来了新人,问他们“你是中国人还是缅甸人”,他们往往只是耸耸肩,像是在说,这有什么区别?老一辈儿里的老人可能还记得曾经从北边来的官差,但对孩子们来说,江心坡的天就是缅甸天,牛马也不认中国那套缰绳。
说起来,哪怕有朝一日真拿回来了,往哪儿放?管起来可绝不是一件小事。多少行政难题铺天盖地,老百姓的吃喝拉撒,哪一样都要安排;沿袭下来的地方法规,经济关系、宗教礼仪、一刀切过去不就乱了大套?中国这边也得对百姓负责,指着地图喊“收回来”很痛快,可一落到实处,谁能担保不会闹出乱子?换做是谁,也得捉摸三分。
有的人可能觉得一寸山河都不能让,可咱们常说“远水救不了近火”,有舍才有得。那年代,邻里关系最紧要——邻居要是天天爵你,早晚有你受的。缅甸和中国这一南一北,河这边土那边,天天踩着鸡毛蒜皮的边界摩擦过日子,日子不可能轻松。哪怕只是一个点头的笑脸,也能省下许多官司和麻烦,出让争议地,远比逞一时之勇更为长远。
我们总爱提“友好”,这词儿听着空,可生在那个年月就明白,从乡下小村到大国外交,邻里和睦最顶事。中国那个时候,百废待兴,哪有心思折腾个江心坡,调动资源、两地铺路修桥,教化、安居全得一把拉起。攒那点钱,还不如先把手头能干的事儿干到家。商量来商量去,不如换点“能管得住、对得起百姓”的土地,起码日后少点口舌,多点安稳。
想起那时的外交官,真不是咱们想象里正襟危坐地喝咖啡,是黑了眼圈守着地图,用一口咸菜就冷饭熬几宿,生怕一纸协议害了后来人,那都是肉疼的选择。他们心里有数,这口锅,迟早有人拿来说事,但眼前这口锅不能不背。江心坡,名义上是咱的,实则离心离德,合着人家缅甸农民也在那儿种地过活,交的是缅甸税。
故事说到这,不禁想起小时候家里换房的事。本来住着挺好的老屋子,可年代旧了,住起来不顺心,每次修,修完还漏。换了一间新屋,虽小但干净清爽。左邻右舍心里虽然舍不得,可大家都知道,日子得往前过。
你问“历史上咱就不能再犟一点”?也不是没犟过。可“犟”的背后得有人扛锅,有人清理残局。换成现在,大概也还是得盘算盘算。不是谁都拿得出几万平方公里“爱谁谁”的底气,从来都是切身之痛。
当然了,这事儿也不是一锤子买卖,从那个交换以后,中缅边界的麻烦少多了,两国后来还算和气,东南那片山林也相对清静。说起来,江心坡的历史就像家族中的老账本,翻开厚又乱,最后只剩一句——舍得不舍得,总有人要做这个决定。
朋友们,有时候历史要不是一份糯米鸡,就是一摊摊米泥巴。早上看着金贵,晚上还不是要下锅炒馅。咱们评论自家以前的选择,是不是也该给当年的人留点余地?毕竟,活在那个时候,吃的是那碗苦饭,说的是真话。到今天,江心坡是不是还该是咱的,又有什么标准答案呢?
谁也说不准。谁也不敢拍着胸脯保证。故事啊,咱们讲,只是让人记着,不是让人死咬着不放。
你说呢?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