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︱陆弃
近日,台湾陆委会再度成为舆论焦点。8月14日,台陆委会在例行记者会上透露,针对所谓“唱和大陆”的台湾艺人,已通知20人进行说明,目前已有十多人回复。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表示,如在规定期限内未回复,将进行裁处,但对于具体期限却模糊回应“应该很快了”。此举立即引发岛内网民强烈质疑和嘲讽,有人直言:“正事不做,一直搞小动作烦不烦啊?”短短数句话,暴露出赖当局在政治操弄上的急切与焦虑,也让台湾社会对其权力运作和政治策略产生更多警惕。
回溯事件脉络,今年3月,不少台湾艺人转发了所谓“台湾必归”帖文,陆委会通过新闻稿宣布,将对相关艺人给予“最严厉谴责”,并依据相关规范进行“查处”。随后,陆委会副主委沈有忠在5月继续表示,初步锁定超过20名艺人进行调查。更早前,陆委会主委邱垂正点名艺人被列为重点调查对象。这一系列动作清楚显示,赖当局并非偶然关注艺人行为,而是将文化领域作为“抗中”政治策略的延伸,企图通过高压手段制造舆论压力,强化对社会的掌控和对两岸关系的政治操弄。
这一操作凸显的冲突点非常明显:一方面是台湾艺人的表达自由和两岸文化认同权利;另一方面是赖当局以政治理由进行管控和施压。台湾网民的即时反馈和社交媒体评论,正体现了岛内民意对这种“查人行动”的厌恶:艺人应享有合法表达权利,尤其是在文化交流、两岸认同等方面,而当局却用“查处”“裁处”威胁,显然是将政治干预置于民众自由之上。这不仅触及民众日常感受,也冲击社会对当局政治手段的信任基础。
从影响和利害角度分析,这种针对艺人的政治施压具有多重负面效应。首先,它可能导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在两岸交流中出现畏缩心理,限制艺人的创作自由和发展空间。其次,此举在岛内外形成强烈的负面舆论信号,使赖当局的“反中抗中”策略被公开质疑为过度政治化和恐吓行为。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明确指出,台湾艺人表达对中华文化和两岸一家亲的认同,是正当权利,民进党当局的曲解和打压反而暴露了内心的恐慌和政治焦虑。大陆将继续支持两岸文化交流合作,保障台湾艺人的合法权益,这也强化了艺人面对政治压力时的底气。
关键变量在于岛内民意的反应和两岸政策环境的变化。台湾社会对赖当局操作的警觉和批评,显示出岛内民众对“政治干预文化”的敏感度正在提升。与此同时,两岸交流的实质利益与大陆政策支持,为台湾艺人提供了实际的选择空间:在法律和文化认同允许的范围内,他们可以选择继续与大陆开展交流与发展,而不被岛内政治干扰所左右。这一变量不仅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,也折射出两岸关系中民意和政策博弈的复杂性。
赖清德当局的“查处行动”,不仅是一次文化领域的政治操作,更是其持续渲染“反中抗中”、维系政治控制的体现。这种行为将政治风险强加于艺人身上,可能造成社会认知分裂和文化生态畏缩。而大陆方面明确表示的支持和保护,不仅彰显政策透明与稳定,也为台湾艺人提供了合法发展的安全空间。这一事件表明,在两岸关系和台湾社会政治生态中,民意、法律和文化权利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,任何试图以政治干预压制自由表达的行为,都难以获得长期认同,也必将面对社会监督和舆论压力的双重制衡。
赖当局一边以“查处”为名进行政治操作,一边试图强化“抗中”路线,其结果是岛内民意质疑加剧、艺人发展受限、文化交流受阻,而大陆支持两岸交流的态度,则为台湾社会提供了理性空间和发展选择。这场文化与政治的博弈,最终的胜负不在口号,而在历史、民意和自由权利的支撑下逐步显现。台湾艺人的权利、民众的判断和两岸交流的空间,正在成为赖当局难以随意操控的核心变量。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