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
0

0

收藏

分享

关于越南你需要知道的一些资料(民族,人口,习俗,气候,假期)

桑间品新绿 · 昨天 17:55
越南:S形土地上的人情故事
1.jpeg

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下子找到越南在地图上的准确位置——这么说或许有点夸张,可要细细说起越南这条长条小国,北头搁着中国的广西和云南,西边是老挝和柬埔寨,东南一大片被海水拍打着,那国界线拐弯曲折比一支旧毛笔还难画。32.9万平方公里,说大不大,扔进亚洲地图里像一个被风吹歪的S字,但里面的故事,谁说得清?
我的朋友河内出生在西北山区,一个偏僻小寨,家周围是高高低低的山,绿得像焖在锅里的空心菜。小时候,他总觉得,北京那条长城应该能一直延伸到他们家后院。这种感觉其实挺正常,北部边界线长着呢,一千三百多公里,能把广西和云南的细雨全裹在自己屋檐底下。
2.jpeg

不过越南人都明白,自家的土地其实“西高东低”,东面靠着海,西面多山多高原。河流是生命线,北头的红河,南部的湄公河——每次丰收,大地像新做的糯米粽子,热气腾腾。我去胡志明市走过一趟,那儿的地形和气息跟北方真不一样,湿热闷得像春末夏初的上海,可河流宽阔,成群的小渔船像是拼命要和大海比赛。
越南怎么会有54个民族?我之前真不信,就连本地人有时也搞不清彼此的祖谱。大街上多数是京族,也叫“越族”,占了八成以上。可你在大巴车上瞅见的,有苗族姑娘抱拳作揖,也有瑶族的老爷爷穿着花马甲,觉得人情比地理还多变。其实各族之间,也不是说永远没有隔阂和误会。宪法上写得很明白,各族要平等、要相互帮扶。可我亲见过哈尼小伙子在集市上一口气学了三句越南语,只为跟城里来的姑娘搭个讪。有些村子,孩子进城后连本民族话都含糊了,心里是不是也会有点落寞?
3.jpeg

你要是问越南人的日子怎么样,先别管数据。八千多万人,大多数还是分散在乡村,小城里男男女女大多是互称兄姐叔婶。我一回在红河平原赶集,那里每平方公里要塞下上千人,真是人挤人;可西北那些高地,也有一片一片的空地,牛羊懒洋洋。最稀少的省份,莱州,平摊下来三十来个人一公里——都够开个“世外桃源”。
越南人讲礼节,尤其喜欢在饭桌上显一显。头回在河内朋友家做客,他们端上吃的喝的,非劝我多吃不可:食不厌精,但又不重口味,清爽得像六月的雨,“鱼露”味道咸鲜,腌味深入骨子,拌饭可口。饭桌上叫人得叫得对,一不小心喊错了辈分,准有人笑你不懂事。老街巷里,大爹大妈都是活字典,遇见都要点头问好。我瞧见越军小兵出来办事,也会顺口叫“同志”——不过老友之间还是喜欢绕一句“兄弟”。
待客就更不用说了,医院门诊碰到京族老人,问路都能被热情留到后院喝杯甜茶,告别时再塞你一把空心菜或者槟榔果,说是“做好人有好报”。吃饭用筷子,煮、烤、炸都往清淡去,城市里杂粮、米饭齐上阵,乡下傣族、京族人嚼槟榔,一笑露出红牙,彼此调侃。
节日,尤其是春节——你要是赶上过越南的新年节,就知道什么叫“万家灯火”。腊月二十三,灶王要“送神”,女主人忙着做新衣、备年货,房子里外全要打扫,杂音和烟火混在一起。春节除了吃苇叶包的糯米粽子,年夜饭讲究团圆,鞭炮声此起彼伏。清明扫墓、端午吃粽子、中秋吃月饼——不知是不是和中国文脉相通,吃跟聚,心意其实差不了多少。尤其中秋节,全城儿童会拉着灯笼逛街,那份欢喜,跟咱们小时候一模一样。
有人说越南一整年都像蒸笼,高温多雨,什么叫“闷热”?只要住过一阵雨季,闷得你半夜醒来都想跳进河里,南方每年雨季足有半年,剩下日子太阳高挂。北方气候四季分明,可春秋两个季节总是被雨丝泡软。
要说城市,河内是老牌政治文化重地,历史脉络绕得比城市道路还复杂。城里的湖泊、花树,串着古寺和牌坊,走累了直接在湖边坐下,看大妈们冷不丁掏出一篮蔬菜,晒晒太阳聊聊家常。朋友教我河内的老名字——“升龙”,多有诗意。1976年,南北一统才成了首都,往南走十几个小时,就是出海口的海防,再往南近两千公里,是胡志明市。
胡志明市,说起来就是原来的西贡,靠着湄公河三角洲,大城市的骨架早就被老法帝国打造得结实,用统一宫、天后庙、圣母院这样的大建筑撑门面。街上,华人多,尤其第五郡像锅里煮杂烩,六十万华人热闹非凡。统一宫的故事说起来也是一大段,最早叫“诺罗敦宫”,是法国人手底下的总督府。后来沧海桑田,战火一过,铁皮屋顶也炸得东倒西歪。到1975年,一场战役终结,南北合流,名字才改成了让人热血沸腾的“统一宫”。
我记得坐在统一宫外的椰树下,看着小孩踢球,有点想起自己的童年。历史其实不是谁家的,不管是红河平原的人海,还是湄公河三角洲的夜色,都在这块S型土地上流转、沉淀。节假日也不多,官府规定一年只有九天。大年初一到初四,雄王纪念、南方解放、国际劳动、国庆节——每个假日都刻着国家命运的痕迹。
有时候,我忍不住想,越南的故事,是不是就像这些旧建筑和街头人声,时间流过一遍一遍不停,里面藏着失落,藏着团圆,藏着误解,藏着某种说不清的温柔?人来了又走,节日热闹过后,土地还在雨里呼吸。等下一个春天,谁又会在红河边点上一盏灯呢?
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