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回到“城市散步家”,我是雨衣~
正式入夏后,多少人又想到海边度假了?聊到海边度假,东南亚无疑是国人最常见的选择。除了让“紧人变松”的马来西亚槟城,在大自然中的城市新加坡享受东南亚的“公园20分钟效应”好像也不赖?
4月下旬,城画小分队收到新加坡旅游局的邀请,参加了2025黑珍珠餐厅指南首届海外颁奖盛典(港澳台及海外地区)。活动间隙,我们日均暴走2W步,钻进新加坡的大街小巷才发现,如今新加坡的好玩程度居然已经“next level”了!
这次,我们精心挑选了几个点位和玩法,好逛、好吃、好喝,完美融入本地生活!
如切/加东
中国人还没发现的多巴胺街区
“新加坡很小的,靠走就能玩完。”如果你有做过新加坡的旅游攻略,那十有八九会听过这句话。国土面积小,意味着新加坡的景点都相对密集。克拉码头、鱼尾狮公园、福康宁公园、牛车水、哈芝巷、乌节路……这些知名景点之间,绝大多数都可以靠步行抵达。
如果你想“不走寻常路”,那不妨放弃几个知名景点,把时间留给如切/加东地区。
如切路(Joo Chiat)位于新加坡东部地区,离景点集中的滨海湾地区大约20分钟的车程。这个在各大旅游攻略都还“没有姓名”的街区,实际上是新加坡首个国家遗产保护区。
这条被誉为新加坡最文艺的南洋风情街,实际上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土生华人建筑街区,它保存有大量店屋。
五彩斑斓的店屋遍布整个如切街区,但最吸睛的还得是坤成路。坤成路不长,但马路两旁都是“多巴胺”店屋,一眼望去,整条街道像打翻了的调色板一样,粉的、绿的、蓝的、紫的……包出片。
店屋大都为商住两用,一楼是商铺,二楼是住宅,门前为行人设有俗称“五脚基”的走廊,这与我们岭南地区的骑楼很像。而店屋的装潢则与骑楼大不相同。在新加坡的店屋身上,不仅能看到中式的贴片中楣和蝠翼状通风口,还能看到马来式的木制回纹饰、法式的窗户、葡萄牙式的百叶窗和古希腊科林斯柱式的壁柱……
将中式、马来式、欧式的建筑元素融于一身的店屋,本身就是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缩影。
如果你也是“一生热爱citywalk”的中国女人,那你要来如切街区的理由又再加一了。
整个如切/加东街区小店林立,乍一看像极了广州东山口、上海武康路,但多走两步就会发现,在这里闲逛的人并不“潮到风湿”,而是真松弛的度假客。
街区不仅有十分符合年轻人取向的新加坡本土家居品牌店、猫店主坐镇的文创集合店,还有不少“老店铺文化站”——官方藏在街区的迷你博物馆。
加东-如切区是新加坡第五个“老店铺文化站”,目前收录了包括娘惹餐馆“源和春菜馆”、云吞面馆“飞飞云吞面”和粽子店“金珠肉粽”在内的6家30年老铺。这次,我们就造访了大名鼎鼎的“金珠肉粽”。
店铺一楼售卖粽子和娘惹糕点,二楼别有洞天,藏着一个免费的娘惹博物馆。通往二楼的楼梯极为狭窄,楼梯两侧挂满了瓷片、挂画等娘惹风摆设,穿行其中仿佛行走在时光隧道中,一秒带你回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嫁娶现场。
二楼的空间不大,却完整展示了娘惹结婚时的场景、家具和摆设,如果你足够幸运,还能遇上不定时举办的娘惹珠饰工作坊、娘惹下午茶等文化活动。
在东海岸呆坐到天黑
洗掉“暴走”的紧张感
经历了一个下午的街区暴走,请务必不要着急返回酒店歇脚,你离新加坡的东海岸已经很近了!
东海岸公园是新加坡东南海岸沿线一处细长形的公园,也是新加坡最大的海滨度假区。一望无际的大海、在沙滩玩耍的小朋友、在步道跑步骑行的当地居民……走进东海岸公园的那一刻,很难不让身为游客的我产生融入当地的错觉。
置身东海岸公园,不自觉地,你就会放慢脚步,会放松“没走完行程”的紧张,会想寻一张石凳坐下,毫无目的地呆坐,直到太阳彻底落下,直到天色彻底变暗。
我知道,旅游时在海边呆坐到天黑这事本身很奢侈,但有的地方,真的值得你浪费一下时间。
当然,除了呆坐,东海岸公园还有不少玩法。海岸边有不少西餐厅和快餐店,就着夕阳吃一顿漂亮饭也不差;其次,公园有完善的骑行道,如果你体力还足够,也可以扫码解锁一辆共享单车,开启全程11公里的直通滨海湾金沙路线。
温馨提示,新加坡的共享单车需要前往指定点位归还,不能随停随走噢!
以组屋为半径,吃喝都不愁
众所周知,新加坡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,如何找到平价、亲民的解锁方式?或许将视角从游客切换为居民就会找到答案——以组屋(公营房屋,是大多数新加坡人居住的地方)为半径,新加坡的街头巷尾藏着数不尽的平民美食。
早起一杯咖啡,开启神清气爽的一天。曾在2019年拿下亚洲TOP19咖啡店的Nylon Coffee 就藏在组屋楼下。
门店极小,室内多是站位,如果想多坐一会,那可得忍受室外的热辣;门外有卖咖啡豆的自动贩卖机,为“咖啡人”随时随地提供口粮;与国内讲究装修别致不同,这里装潢朴素,朴素到我甚至找不到几个可出片的机位。
这家被坂本龙一发ins推荐过的店,显然不缺慕名而来的游客,小小的店面人满为患。可尽管如此,出品和服务依然在线。
小店只卖美式、拿铁和手冲,豆子都是啡友青睐的中浅烘,价格大约在4新币-9新币之间。如果你不是很懂咖啡也无妨,热情的店员会耐心为你讲解,询问你的喜好,给出专业的建议。
比较特别的是,为了保持口感,他们的冰块都是放在杯里,再将冰块连同杯子冻起来,配上不锈钢的吸管(如果是带走就会连同一次性塑料杯一起冰),这次尝到的冰拿铁,入口不失奶咖的细腻顺滑,又足够清爽,相当适合夏天。
如果你更懂行,推荐你点手冲,咖啡师会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品尝,确认出品达标才会出餐。Nylon Coffee所在的欧南园离牛车水很近,那么在去牛车水的路上,不妨绕道逛一下这家小店,叹啡的同时还能感受组屋带来的生活感。
虽然很热,但还是强烈建议在室外落座,偶尔吹过的穿堂风真的是热带地区难以言说的舒服
毗邻组屋的还有小贩中心。
小贩文化是新加坡饮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小贩中心是由政府兴建的开放式饮食集中地,价格亲民,美食种类繁多。2020年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”,是新加坡首个入列的项目。
新加坡随处可见的小贩中心,是渗透在当地人日常中的场所。随意和就近是小贩中心的最高魅力。隐藏玩法是,在地图App输入“hawker center”,点击“hawker center near me”,就能快速筛选出离你最近的小贩中心,绝大部分都是步行能到。
东海岸附近非热门的一处小贩中心,图为晚上8点左右,不少店铺已经打烊,但也有不少居民在吃饭闲坐。
遵循就近原则,我从Nylon coffee 出发,步行十来分钟就到了大名鼎鼎的麦威士(Maxwell)熟食中心。
如果你像我一样,实在排不动大名鼎鼎的天天海南鸡饭,那就看眼缘——名字朴实无华的“一家潮州鱼粥·鱼汤”吸引了我的注意。午饭时间,老板的手就没停过,但还是耐心给我推荐了吃法:“不知道你能不能吃骨头,能吃的话鱼片配鱼头骨片最好。”
小店提供巴当鱼(马鲛鱼)、鲳鱼和石斑鱼三种鱼肉选择,最推荐的是哪款?档口贴着的“一碗鲳鱼面线”报纸或许就是答案。
鲳鱼是海鱼特有的紧实肉质,汤头清澈却毫无鱼腥味,香菜和炸蒜更是激发了鱼汤的鲜甜,让人甘愿顶着三十多度的高温一口接一口地喝。
更惊艳的当数面线和鱼头骨片。面线外观跟米粉很像,但口感却柔软得多,但一上桌就要快吃,泡汤太久的话,它会化!鱼头骨片基本都是一嗦就脱的大骨,如果你爱吮骨,那就大胆地“嚼”,鱼头骨软,一嚼就碎,滑滑的胶状物配合鱼汤在嘴里引爆“鲜味核弹”。
东南亚“黑珍珠”最多的地方
居然是新加坡?
除了平价美食,精致餐饮同样是新加坡美食文化不可或缺的拼图。作为全球商贸枢纽,新加坡吸引了包括华人、马来人、印度人等多民族在此聚居,多元包容不仅是这个国家的文化内核,更是对它美食体系的完美概括。
毫不夸张地说,新加坡可能是最适合用舌尖丈量天下的地方。刚刚揭榜的“2025黑珍珠餐厅指南榜单(港澳台及海外地区)”里,新加坡有16家餐厅成功入选,是东南亚“黑珍珠”最多的地方。
融合,无疑是新加坡美食文化的关键词。
图源鸿桃轩
鸿桃轩拿下“年度菜品奖”的“南洋风味脆鳞笋壳件”是粤菜与南洋风情融合的一种解法。
即宰即烹的笋壳鱼带鳞油炸,入口外脆内嫩,这是粤菜追求的新鲜口感,也是烹饪技法的直接体现。主厨钟师傅告诉我们,融合的精髓是黄梨酱。以菠萝、香茅、姜花、发酵小虾皮为原料的特制黄梨酱,灵感源自钟师傅的童年回忆,是他魂牵梦萦的南洋街头风味。
今年新上榜的一钻餐厅Waku Ghin则是日式烹饪艺术与法国、意大利文化融合的另一种解法。
在3城5家餐厅“五味联弹”的黑珍珠尊享晚宴现场,“东道主”之一的Waku Ghin带来的“烟茄金枪鱼佐海苔油醋酱”在前菜阶段就让人惊艳。薄切金枪鱼油脂丰富,点睛之笔是海苔油醋酱,鲜味与香醋的复合口感,中和了金枪鱼的油脂,入口清新细腻。
实测,真的会一吃再吃,稍不留神盘子就空了。
-
从新加坡回来后,我一直试图寻找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国家的多元。在闪过各式民族文化、色彩绚烂的建筑、风格多样的美食后,脑海里就出现了“多巴胺”这个词。
这种传递兴奋、开心时的神经传导物质,在中文互联网上常常与高饱和色彩一同出现,让人一见就忍不住产生愉悦的好心情。将多元文化刻入肌理的新加坡,本身就是多巴胺的另一种诠释。
另一方面,这种明媚的色彩在新加坡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——
绿色是“花园城市”新加坡的主色调,哪怕在现代化的写字楼里,也要为福康宁公园留一条24小时通道;一墙之隔的旧禧街警察局以七彩外墙而闻名,哪怕夜幕降临,它也默默为城市供给多巴胺的能量;更常见的是壁画,不管是游人如织的文化街区,还是社区街巷,壁画都是城市的“皮肤”。
正式进入夏天了,今年的“多巴胺旅行”,新加坡见~
雨衣
责编 吴耀锋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