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标题】“那一刻我意识到战斗有多么惨烈”——99岁俄罗斯老兵讲述对日作战往事
文/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刘恺 胡晓光 陈畅
“看,这就是我。当年在中国时,我才19岁!”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一座老式公寓里,莉季娅·涅戈达用指尖轻抚泛黄的老照片。黑白影像中,身着连衣裙的少女发髻整齐,正对着镜头微笑。
这张照片拍摄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那一年。翻开家庭相册,眼前这位精力充沛、身体硬朗的99岁老人与照片中的少女相互凝视。时光交错中,一段难忘的烽火岁月徐徐展开。
穿越战火的青春岁月
1926年5月2日,涅戈达出生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小村庄。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,她才15岁,不得不中断学业。1944年,刚满18岁的涅戈达毅然投笔从戎,加入驻扎在乌苏里斯克(双城子)的第874独立机场勤务营,负责引导战机起降。
1945年8月,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战场,同中国军民一道对日作战。滨海边疆区的航空兵部队协助远东第一方面军攻克虎头、东宁要塞,围歼牡丹江地区日军,并参与了解放哈尔滨、吉林等地的空降作战。超过4400架次的飞行记录,见证了这段用鲜血铸就的历史。
“战役持续不足一月,但漫长的战线吞噬了太多生命。”老人回忆道。战争进入尾声时,她受命前往牡丹江,参与整修机场,协助苏联航空兵凯旋。行军途中,残存日军的冷枪不时从山洞中射出。
“我们的卡车正行驶在路上,突然听见有一连串的枪响。身旁的指导员大喊‘快趴下’,我和同伴们吓得立刻抱头躲避,幸好没有人被击中。”老人为记者描述了行军途中的惊魂一幕。
随着继续往前行军,牡丹江畔的景象更令她永生难忘:“我们的车在一片不久前发生过战斗的地区抛锚,我们停下来修理,就看到河岸遍布日军士兵尸体,那一刻我真正意识到一线战斗有多么惨烈。”
涅戈达在牡丹江驻扎了近一个月。“我们在那里进行收尾工作,为撤离做准备。飞行员们先行驾机离开,而我们负责整理带来的技术装备和各种文件资料。我们把所有物资归整完毕后,就组成车队返程了。”
战争结束后,涅戈达一直在军事系统工作,直到1986年退休。
“在我很小的时候,就在我们村里结识了中国小朋友,记得我们还在森林里一起玩耍。后来,我又在中国经历了战争。我一直觉得,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,是一生一世的。”老人说。
半个世纪后重访中国
在199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,涅戈达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。作为滨海边疆区卫国战争老战士代表团成员,这位老人应中方邀请,与战友们一同重访昔日战场。中苏两国军民在这里共同抗击侵略者的历史记忆,在半个世纪后以特殊的方式被重新唤醒。
“我们代表团规模空前,莫斯科的记者也专程赶来。”涅戈达谈及往事仍难掩激动。在苏军烈士陵园,她用颤抖的双手献上了鲜花。
在访问中国期间,涅戈达和老兵们辗转虎头要塞、绥芬河、牡丹江等地。“有位中国记者一直追着我说,‘莉季娅·伊万诺夫娜,讲讲吧!这都是活历史啊!’于是,我打开了话匣子。”说着,老人眼角漾出温暖的笑意。
“当我说曾参与解放牡丹江时,市长惊讶得站了起来。”老人笑道。看着曾经满目疮痍的小城蜕变为现代化都市,她由衷赞叹:“现在的牡丹江美如童话,愿这座城市永远走在发展的最前沿!”
自那以后,赴中国东北凭吊英灵成为俄罗斯老战士的传统。涅戈达先后到访大连、东宁等地,见证着中国的沧桑巨变:“你们的国家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标杆,每次到访都能发现新的进步。”
更令她感动的是,每处苏军烈士纪念碑都维护如新,“中国人民用心守护着我们共同的记忆”。
“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”
涅戈达高兴地说,她的人生非常幸福。战后她组建了家庭,丈夫也是一名航空军人,因对中国的和平与繁荣做出过贡献,获得过中苏友谊奖章。
夫妇俩有一儿一女,涅戈达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家庭。“我的儿子曾是教授,在远东联邦大学任教,后来因中风去世了。女儿如今住在叶卡捷琳堡,已经退休。几个孙辈都受过高等教育。六个月前,我的曾孙也出生了。”说到这儿,她高兴地打开手机,给记者展示曾孙的视频。
退休之后,涅戈达一直在退伍军人公益组织中工作。“我帮助和我一样的退伍老兵处理各种事务:有时帮忙整理文件,有时解决生活难题。大家都年事已高,剩下的伙伴已经很少了。”说到此处,她轻轻叹了口气。
闲暇时候,老人坚持为青少年讲述战争故事,展示珍贵的历史照片:“必须让年轻人知道,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,和平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。”
谈及中俄并肩作战的深厚友谊,老人面色郑重道:“若没有相互扶持,世界将会变得非常糟糕且艰难。”
在采访结束之际,涅戈达为中国人民送上自己的祝福,并寄语中俄青年:“永远不要忘记历史,因为它是未来的基石。愿中国始终走在时代前沿,与各国特别是俄罗斯深化友好合作,大家共同发展进步。”
刊于《参考消息》2025年8月7日第9版
编辑 张伊宇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