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5日,普京和特朗普要在阿拉斯加见面。俄乌这场仗打了三年多,打得是天昏地暗,血流成河。怎么突然就要大结局了?
这还得从特朗普说起。这位老兄重返白宫,别的没见干,就一门心思想在俄乌这事儿上给自己立个碑,青史留名。他先是跟普京通了好几次电话,又逼着俄乌在第三国谈了三轮。结果呢?没用。双方在停火条件上,那是针尖对麦芒,谁也不让谁。
特朗普一看,软的不行,就来硬的。直接给俄罗斯下了个“最后通牒”,一开始是50天,后来嫌慢,直接缩短到10天,放话再不听话就往死里制裁你,连带买你家能源的国家也一起收拾。
这套“软硬兼施”的组合拳打出去,普京那边终于有了动静。你可能会觉得,普京这是扛不住了?你看,他答应见面的地方是阿拉斯加。从莫斯科飞过去七千多公里,比特朗普从华盛顿飞过去远多了。这在外交的肢体语言里,多少有点“有求于人”的意思。普京这位硬汉,似乎真的“松口”了。
但你真以为普京是去服软的吗?别太天真了。
根据白宫内部传出来的消息,俄罗斯已经拟好了一份停火清单。据说,清单的核心就是要求乌克兰撤出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,并且彻底放弃克里米亚。说白了,就是让乌克兰割地求和。
这话传到基辅,泽连斯基当场就炸了。他对着全世界喊话:“乌克兰不会把自己的土地拱手让给占领者。”这话掷地有声,但听着也透着一股悲壮和无力。
为啥?因为这次在阿拉斯加的牌局,主角是美俄,乌克兰连上桌的资格可能都没有。特朗普那边明确说了,正在“考虑”要不要让泽连斯基参加。
被逼到墙角的泽连斯基,一边拼命拉拢欧洲,一边划下了三条决不能退的“红线”。
第一条红线:要谈可以,但必须先全面停火。这听起来合情合理,但现实是,就在美俄敲定会晤的时候,前线的炮火一天都没停过。俄军在轰炸乌军的部署点,乌军的无人机也在深入俄罗斯境内搞打击。双方都杀红了眼,互信早就归零了。
第二条红线:拒绝单方面交出领土,但可以接受“互相交换”。这话就更有意思了。俄罗斯要的是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,这是它已经吃到嘴里的肉。乌克兰拿什么去“换”?难不成让俄罗斯把别的地盘吐出来?这简直是天方夜谭。所以泽连斯基这条红线,更像是一种不失面子的外交辞令,潜台词就是“割地免谈”。
第三条红线:必须为乌克兰提供切实的安全保障。说白了,还是那个老话题——加入北约。可这恰恰是俄罗斯当年动手的核心原因之一。普京怎么可能在打了三年之后,反而同意乌克兰加入自己的对立面?更何况,北约自己也早就表过态。北约秘书长吕特几个月前说得很明白,和平方案里不包括乌克兰入约。
所以你看,泽连斯基划下的这三条红线,条条都踩在现实的雷区上,几乎没有一条具备真正的可操作性。这背后的逻辑,残酷又简单: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,谈判桌上也别想得到。
现在最可能出现的剧本,是特朗普和普京在阿拉斯加的冰天雪地里,喝着咖啡就把乌克兰的命运给定了。然后特朗普拿着这份“和平协议”,回头去逼泽连斯基签字画押。他可不想再在美国的土地上,跟泽连斯基吵得面红耳赤。
还有一个国家,在这场风波里被卷了进来,成了另一个“最大牺牲国”。
这个国家就是印度。
印度怎么了?它一直在买俄罗斯的打折原油,这事我们都知道。特朗普为了逼普京就范,威胁要制裁所有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。对印度,他可没手软。在原有关税的基础上,又给印度加征了25%的额外关税,总税率高达50%。
这记重拳打得印度是眼冒金星。本来想占点便宜,结果被美国当成了敲打俄罗斯的棒子,白白挨了一顿揍。现在,普京通过同意会晤,算是勉强躲过了特朗普的“最后通牒”。美俄关系一旦缓和,俄罗斯的压力就小了。可印度呢?被加上去的关税,想让特朗普再笑着拿下来,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8月15日的阿拉斯加,或许真的会见证历史。但那份写在纸上的“和平”,对乌克兰来说,可能浸透着泪水与屈辱;对印度来说,则意味着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。而对于始作俑者,或许只是一次成功的政治表演,一个可以写进回忆录的“伟大成就”。
参考文献:
《普京到访阿拉斯加将“创造历史”》,参考消息,2025年8月9日。
综合白宫、克里姆林宫及乌克兰总统办公室近期公开发布的信息。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 |